木構建築的彈性與韌性,在地震多發的台灣地區並非劣勢,而是優勢。原居工程長期投入木屋結構研究與技術實作,打造出一套以「抗震設計為基礎、安全邏輯為核心」的建造體系,不只符合法規,更超越市場多數標準。我們相信,結構的強度來自精算,不來自材料的厚重;真正安全的建築,是在災難發生時仍能保持完整與修復能力的空間。

在地震頻繁的條件下,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築往往因其「剛性過高」而在強震中出現脆性斷裂。木屋結構則具有天然的「延展性」,可在震動中吸收與分散能量。原居工程進一步強化這項優勢,將建築分段設計導入主體規劃,透過榫卯系統與彈性連接件的配置,形成可變形但不解體的結構機制。
我們在每一棟木屋的規劃初期,即執行地質分析與震動模擬,結合各地斷層帶數據與歷年地震經驗進行力學測試。依據不同地勢與土地特性調整地基設計與結構接點位置,採用「低重心」、「高剪力比」原則,加強水平方向的穩定性與垂直承載力的均勻分配。
在接點工法上,原居工程選用日本進口高拉力碳鋼接件與耐扭矩螺栓,並搭配橡膠制震墊片,使樑柱之間在面對劇烈晃動時具備微量可動空間,減少斷裂風險。此外,屋體外圍採用十字型抗剪牆配置,與主體木構結合,形成封閉式抗震網狀結構,有效分散震動源於屋體外圍時的應力集中。
木構結構與施工工法之間的精準對接,也是原居工程在抗震性能上不可妥協的一環。我們全數採用預製件組裝方式,工廠階段即完成裁切與試組,現場則以乾式安裝流程進行,避免灌漿與濕接影響材料精度。每道施工工序皆由結構監造人員核對,並進行節點影像留存與載重模擬檢測,確保木構架構完整、角度正確、受力平衡。
原居工程強調的木屋抗震能力,不只體現在施工現場,更延伸到使用階段的維護與監測。交屋後我們提供屋主完整的結構資料與定期檢測建議,包括接點鬆動偵測、垂直偏移檢查、樑柱濕度與含水率記錄,讓使用者能夠長期掌握自宅結構狀態,從而維持長期安全。
台灣面對的不是會不會地震,而是何時地震。在這樣的前提下,建築的安全不能只是被動防禦,而必須是一套能因應動態條件的系統。木屋不再是傳統印象中柔弱的象徵,而是透過設計與技術進化後,能夠有效面對地震風險、提供居住者最大防護的建築解方。
選擇原居工程,就等於選擇一種以結構安全為核心的建築邏輯。我們不販售風格,我們提供的是安心,來自木構工藝與抗震系統融合後的結果,也是一間木屋真正能長久站穩土地的基礎。